1 9 4 9 年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召開,總結了文藝工作成績和經驗,指出新中國文藝必須服務于人民,確立了文藝工作的思想和組織領導,是政治對文學藝術的權威作用。期間文學藝術作品政治化、一體化。文化大革命爆發,更是將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推崇到了極致。風靡以毛澤東為題材的文藝活動。各類藝術工作者,極盡能事的發揮藝術在政治中的價值,予以宣傳、歌頌毛澤東思想。其中誕生了不少偉大的作品。其中一幅《毛澤東去安源》的畫,收到了空前的奉迎。那是一幅油畫,有一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 — — 劉春華所作,據說,劉春華此前從未有過畫油畫的經歷。初次著手,便贏得滿堂彩。這是時代的背景下,政治因素促成了作品的藝術價值。今天褪去昔日的時代背景,《毛澤東去安源》這幅油畫并未有值得稱道的藝術審美價值,只是當時賦予了太多的政治思想。站在藝術的角度,立足于當代,一尊《毛澤東去安源》的雕塑,重新演繹了藝術與時代思想的集合體。作者中的毛主席,著一襲中式長袍,一只手拿著油紙雨傘,另一只手握拳。略側首,步態堅定地邁向前方。秋風鼓動的長袍,緊握的拳頭,透露著一位在人民心中,集睿智與革命戰斗精神的領袖人物形象。他不畏艱險,在革命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風雨兼程。意欲在革命風暴中,堅定自己的信念。雕塑作品中,沒有背景的渲染,只身一人,獨立于此,雖未加以大肆鋪墊以及政治文化的輔佐,單以作品本身的表現力度,去說服觀者,引導人們的思想。我們從作品身上看到了一代偉大領袖邁出革 命堅定地步伐,而在藝術表現上,風雨、疾云、流光在翻飛的長袍中頓作熏風,飛沙走石還是泥丸溪澗綴入長袍都隱匿在其中。雖未見疾風驟雨,紅霞飛云,然一切都在流暢的一襲長袍間。收起的油紙傘,指示著風雨的侵襲,緊握的手掌,是歷經困苦之后堅定的信念,以及對前方一切未可知情況的毫不妥協的標志。雖然外在看似是一尊靜默的雕塑,其實,在傾注了作者的思想,以及所塑人物當時的奔騰的情感后,從雕塑中洶涌出的是一場即將到來的革命的風暴,暴風過后是光風霽月的盛世繁華。這尊雕塑在帶領我們回顧歷史的豐功偉績的同時,褪去其政治色彩,是留給時代的深思,給我們以面對困難時,必須要有的沉著與果敢。
作品名稱《毛澤東去安源》 銅 東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