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中國一直閉關鎖國,然而鄭和七下西洋,為中國打開貿易經濟大門,宏大國度史無前例地邁向海外,向世界展示東方輝煌的文明成果。
中國自古便閉關鎖國,明初朱元璋實行海禁政策,直至惠帝時期仍在執行。鄭和七下西洋,得益于朱棣繼位后破除海禁、實行強國富民的政策,才得以實現。
此舉不僅促進了民族的繁榮,更使永樂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燦爛輝煌的時期之一。梁啟超發起的“鄭和研究”,將鄭和領導的航海輝煌時期的成就再現人們眼前。多部戲劇和歌劇展現了永樂時期東方的繁榮昌盛景象,宣揚了鄭和過人的膽略與卓絕的指揮組織才能。
舞臺效果雖然豐富多彩,但鄭和雕塑僅憑一人的姿態,便展現出航海家堅毅剛健的氣概和過人的膽識。風衣翻揚如江濤自海底涌起,氣勢磅礴,令人肅然起敬。展示出其廣闊的胸襟,彰顯出一個大國作為的氣魄。15世紀,哥倫布、達·伽馬與鄭和,并稱三大航海家,然而西方社會更熟知前兩者,而鄭和卻鮮為西方所知。梁啟超的《中國大航海家鄭和傳》讓鄭和這位近百年來最偉大航海家重現江湖,中外學者也開始以宮廷史料和各類典籍為據,研究這位“三朝經使節”鄭和。
雕塑制作中的鄭和手持圣旨,表明其遠航西洋的動機在于:宣揚“王道”、“按亂”和“絕亂”。鄭和和哥倫布兩人的身份、所處時代背景與航海目的均迥異。鄭和以官吏的身份出海,資金由國家承擔,而哥倫布作為私人航海家,資金需要自行募集和西班牙政府的資助。鄭和出海的時代中國封閉的經濟處于鼎盛時期,而哥倫布的時代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正處于萌芽階段。
兩人最本質的差異體現在航海動機上,鄭和出海的目的是“示異域以中國之富強”,彰顯中國的強盛;而哥倫布的航海動機帶有征服和擴張的性質,屬于侵略行為。這一差異源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鄭和立足于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積淀,追求“大同”的理想,而西方在當時僅有“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