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橙黃橘綠的秋分時節,款款走來了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關于豐收的慶祝,古今中外,蔚為大觀,而這樣充滿莊重感、儀式感的節日稱謂卻是第一次。喚醒人們對農業農村的重視,對農民尊重,是節日設立初心,同時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讓人們重新尋找回農耕文化的記憶,匯聚人們對山水田園的情感寄托,也是題中之義。
田園農耕文化主題雕塑制作讓您重溫農耕記憶!
山西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搖籃,在距今約6000多年至5000余年的時候,神農炎帝就在古老的三晉大地率領先民制耒耜,種五谷,嘗百草,立節氣,揖別洪荒,開創了延續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關于炎帝農耕的碑刻、古跡、習俗、傳說在長治、晉城一帶數不勝數。中國農博館研究所專家胡澤學先生來晉考察后,編纂了《三晉農耕文化》一書,書中指出:山西農耕歷史之悠久,文化積淀之濃厚,內容之豐富,在中國農耕文化的大家庭里,居于領先地位。如今,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恰可以以節為媒,挖掘農耕文化的內涵,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而于山西來說,更是意義非凡,尊農重農、仰祖懷宗、文化自信,都在其中矣農耕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干成分,其主要內涵是什么?有學者概括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八個字。同時,也蘊含了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厚德載物、為民造福的精神。數千年來,農耕文化浸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延伸的節奏與智慧充滿著一種自然的審美。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和內涵正在淡化與模糊,雖說一個節日無法承載偌大的喚醒功能,但因為一個節日,人們回歸田野、崇尚自然、感恩耕作、喜慶豐收,莫不是一種精神的陶冶。
田園農耕文化主題雕塑制作讓您重溫農耕記憶!
迎接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稻花香里說豐年”“馬鈴薯采摘體驗”“小米發展大會”“棗兒紅了旅游文化節”這個節日,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走上前臺,為自己的農產品打call;每天穿梭在城市叢林的人,也因為這個節日,再次與鄉土親密接觸。
農耕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農耕文化綿延數千年,蘊含著無窮的哲理智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期待這個節日不僅能為農民贏得尊嚴與表達情感的機會,也能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