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兇極惡的歹徒在香港為非作歹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金庸小說里的江湖。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南京作為雕塑制作名都崛起的時代,同時也是香港商業社會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南京涌現了一大批對雕塑藝術的鉆研創新的藝術家,如著名雕塑家吳為山等,非學術派雕塑大師東郭教授等。而金庸先生的小說,也正是金庸先生在洞悉香港商業金融社會非正常發展下形形色色的典型代表的加工創作。
香港在超速繁榮的過程中,所遺留下的或即將發生的弊病、禍患、惡根,在武俠的世界里以激烈的對抗和矛盾充分展現,并懸而未決。金庸先生15部小說里塑造的典型而正面的人物形象,某種意義上,也是身為一個作家,對生活及所處世界的先見憂患的感知。然而藝術家以藝術性的方式對人類社會進行假設和解構,進而提出解決的方案,獨獨皆有理想化的色彩。我們瘋狂而著迷的對“大俠”之道的追求追捧,幻想著以一己之力一技之長安國平天下,成為濟蒼生的大英雄。這種精神上的引導,有效的緩解了香港社會問題的集中爆發,平穩的讓香港度過了三四十年。甚至一度,香港的影視文化,深入引領著內地的文化時潮,先生之功,豈止千秋。
相對于作家的藝術追求,雕塑家要腳踏實地的多。從草圖繪設到泥塊塑型,每一步都充滿飛舞靈動的創造力。故而在追求藝術所帶來的社會魅力,雕塑造型的視覺沖擊遠比平面文字更加直觀、沖擊。在教化人心、凈化精神的作用上,雕塑的意義更像是將武俠小說里的人物、場景、器物、兵具一一還原,并真實展現。
萬法歸宗,文藝家們對解決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的手段殊途同一。相比較于必須要用幾百萬個文字的力量來喚醒和重塑人們的精神世界,雕塑家更愿意用大俠手中的刀,數十刀的劈砍出鬼斧神工的一尊像,瀟瀟灑灑的大寫意的展現出“一刀一劍俠肝義膽,一山一河笑傲江湖”的大俠形象,以“俠之大者,心系天下”的磅礴胸懷,重塑金庸先生理想時代典型人物的美好追求,感染并呼喚“大俠精神”的回歸。
南京之于內地,香港之于特區。在政治力量同等的情況下,而局面兩不同,時勢如云泥。究其根本,還當是香港的江湖紛爭,毫無道義,毫無底線,毫無原則。能守住心中的道義,是每一個香港人自發的責任。成為香港的大俠和守護者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義務。
作為雕塑制作名都的南京,作為雕塑特色小鎮的谷里,愿望以塑造金庸先生雕塑的大義盛舉,將代表“俠義、大道、繁榮、守正”的《笑傲江湖》贈送給香港文化博物館。以“諸俠之父”的藝術力量,感化并溶解江湖上的恩恩怨怨,引發真正追求自由的公序良俗的重構。讓香港的年輕一代,回歸至腳踏實地的生活中去。
南京詩人張曉強有詩贊曰:
笑傲江湖
黑云逐日涌香江,郁水長流霧滿窗
自古東方繁盛地,今朝禍事起番邦
九州最憶秧民恨,安榻焉容亂賊降
始塑鏞翁親欲祭,倚天劍出勢無雙
眼下雕塑協會副會長、雕塑大師郭愛軍已完成《笑傲江湖》泥塑創作。 大家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