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現在,立刻馬上先登雕塑制作廠小編和您分享一條來自中國江蘇網新聞《滄海遺珠 走進鄭和》下面就是新聞原文: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6月8日),“滄海遺珠”鄭和文化交流活動在牛首山鄭和文化園舉行,該活動由鄭和墓園文物保護管理所和江寧區金陵佛學文化博物館主辦,鄭和墓園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副研究館員劉文慶,江蘇美學學會理事、南京雕塑協會副會長、六朝雕塑研究院院長東郭等多位大咖齊聚牛首山,圍繞“鄭和下西洋與海上絲綢之路”主題,從鄭和下西洋時明朝茶文化的影響和地位,到鄭和的多元信仰以及鄭和與牛首山的淵源,精彩講述鄭和下西洋與海上絲綢之路鮮為人知的文化故事。
關于鄭和歷史研究的新發現
“距現在的考古發現,牛首山周邊出土了多座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宦官墓,比如,牛首山的南面出土了洪保墓,是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副使,牛首山的東面出土了楊慶墓,還有羅智墓,羅智和楊慶是負責鄭和下西洋后勤保障的太監。”據劉文慶介紹,鄭和與牛首山有頗多淵源,其中作為下西洋使團核心領導成員的鄭和、王景弘、洪保、楊慶、羅智等明代宦官的墓葬及墳寺都在牛首山及其周圍。目前,鄭和墓正在申報世界遺產,為此鄭和墓園文物保護管理所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其中發現了南京地區唯一一塊在光緒年間記載關于鄭和后裔的碑,這塊碑上面反映了大量的和鄭和相關的歷史信息。“過去有專家研究認為,鄭和的墳寺有可能是牛首山的宏覺寺,但沒有實質性的證據。而這塊碑上很清晰的記載了鄭和的墳寺是廣緣寺,而廣緣寺里的相關文獻也對此有所記載。”除此之外,洪保墓也有重大發現,發掘的文獻上明確記載,明朝時期已經可以建造排水量為五千料的寶船(注:料為古代計量單位,或以一石糧食為一料,或以兩端截面方一尺、長七尺的木材為一料),而不是先前專家認為的兩千料的寶船。而在此之前,寶船的名字史學界也沒有明確定論,通過洪保墓的發掘,寶船的名字也有了定論,那就是“大福號”,這也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小小雕塑意味深長
“這是第三次在鄭和文化園舉辦此類的活動,每次活動都有雕塑的影子在里面,今天帶來的鄭和像呢,是我2002年以鄭和作為航海家的姿態來創作的。”東郭先生創作的雕塑鄭和像雖然不大,但是非常形象生動,鄭和昂首挺胸,斗篷隨風飄揚的英姿令人印象深刻。據東郭介紹,鄭和率領船隊數次下西洋,不僅傳播了中華文化,也為沿岸人民帶來了先進的工藝,促進了沿岸國家的發展,非常偉大,因此這件作品就是展示了他的這種狀態。
另外,此次活動上,東郭還展出了另一件雕塑作品——《駝鈴聲聲絲路長》。據了解,該作品是東郭去年為商務部贈送給埃及政府作為國禮而創作的。該作品追溯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文明邦交與通商歷史,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與鄰為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貫意識和主張。他認為,明朝時期從南京派出了龐大的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開展的睦鄰友好交流活動,也正是絲綢之路的海上延續。
鄭和是茶文化傳播世界的功臣
“鄭和首次以國家和官方的名義把茶葉輸送到海外,茶葉作為重要的經濟和戰略物資,在過去是非常被官方看重的,而鄭和的這次傳播,影響重大,意義深遠。” 南京正德茶文化研究院院長崔波對記者說道,據他介紹,首先,隨著鄭和把茶文化對外輸出到各國,茶文化中的禮儀也傳播到了沿途的各國,讓各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了解;其次,因為茶葉具有抗氧化作用,且本身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隨船人員品茶飲茶,對數萬人的航海船隊起到了一個保健的功能,增強了船員的身體素質,保障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再次,茶文化里面有豐富的禮儀、詩詞、故事,船員們通過喝茶,吟詩作對,講故事和觀賞禮儀,為船員帶來了很多快樂的時光,保障了船員們的精神健康。
據悉,包括“‘鄭和杯’牛首山海絲文化詩詞大賽”等圍繞鄭和歷史文化的一系列活動的相繼舉行,屆時會有更多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經典涌現,幫助人們更全面更詳盡的了解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
多位大咖在交流活動現場共話鄭和下西洋,劉通攝
鄭和雕像,劉通攝
駝鈴聲聲絲路長作品,劉通攝
鄭和雕塑,航海家姿態,劉通攝
以上就是全部新聞內容。在江蘇找雕塑制作廠家,首選先登雕塑制作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