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江蘇經濟報上的一篇文章,大家都看了嗎?
標題是:六朝逸韻今安在?雕塑文脈賦梅香——南京先登雕塑有限公司,內容是:
江蘇是文化大省、強省,雕塑文化事業也一直處于領跑者地位,省會南京則更是被冠以“雕塑名都”之美譽。作為上層建筑的雕塑藝術景觀,南京雕塑產業化、工業化運營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比之很多省份為遲,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迅速,后發先至,至90年代后迎來了它的頂峰期,和南京有關的城市雕塑工程占全國比例60%以上。一度引起文化部門、建設部門的普遍關注。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南京。悠久、璀璨的文化很多都埋在故紙堆中、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里。本該文光璀璨的文化古都沒有了真實質感和觸覺肌理,然而寂寞的遺址、故地無時不在訴說:文化自信從何處起?時代發展在召喚,那種深沉的家國情懷,在西方外來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人們對精神文化建設的需求愈來愈迫切,對城市文化的硬件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雕塑精品的意義自然越來越重要了。沒有誰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我們自己不去裝扮她,又能寄希望于誰?在此,敬召南京雕塑協會的省內雕塑家、工作者等,創作接地氣、有特質、高水準的精品佳作,為我們的“母親城市”留下寶貴的精神遺產和藝術財富。
在南京有很多堅持用雕塑藝術書寫新時代的藝術家,匯聚于南京雕塑協會的從業會員已經超過400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6年5月以來,雕協先后組織包括南京的16家文化產業協會、民盟、工商聯及南京市文廣局相關領導等在谷里召開“籌建雕塑特色小鎮——谷里” 研討會,確定了將雕塑作為南京文化圈里的一張名片,同時借時代的需要,搭建雕塑文化、文創產業基地和線下平臺——南京雕塑公園(江寧谷里街道金牛河濕地公園),以此形成南京主要的雕塑文化力量。有識之士一直以擔當、智慧、魄力、文以載道的精神,務實持續打造南京雕塑公園線下平臺,帶動以南京為核心的江蘇雕塑特色文化藝術產業大發展。為金陵城市文化打造貢獻南京智慧與汗水。
雕塑——作為最具力量的公共藝術表現形式,是構筑城市文化記憶的最具有魅力載體之一,它不僅造型內容多樣、展現形式豐富,材質本身也能深刻地體現獨特的文化內涵。
雕塑藝術在中國歷史悠久,并非舶來品,在挖掘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更應將中國傳統的技藝加以傳承和創新,在南京周邊的例如徽派雕刻、揚州漆雕、東陽木雕便是很好的非遺藝術。在新時代更先進的科技手段輔助下,有中國精神和審美方式的雕塑作品,必將以越來越多的表現形式和展示內容,豐富世界雕塑技藝的藍圖。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對于雕塑從業者來說,是始終要堅持的藝德風尚。
城市雕塑文化一直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展,但是雕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在各大中小城市也越來越少地看到一些“菜雕”的影子。像90年代經常出現的雕塑事故,發生的安全隱患情況也越來越少了。雕塑的建設也早已經由原先“快餐式”粗放型文化消費變身為精細化和精品化了。在新時代呼喚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藝術追求下,越來越多的雕塑藝術家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來自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握著雕塑表現造型背后的源頭活水,深深地扎根人民,為時代造像。
在全國發行量較大的《半月談》雜志上,也曾有一篇影響較大的文章,標題即為《雕塑的南京現象》,南京雕塑產業之興盛可見一斑。可能由于南京是六朝古都的緣故,建設部門在決策時往往會顧忌比較多。所以,南京雕塑也一直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外埠定制形勢一片大好,本地雕塑文化消費卻寥寥可數。雖然大眾未給予雕塑足夠的關注,但是業內人士稱道的“雕塑名都”也并非浪得虛名。隨之興起的,還有省內多家行業社團和雕塑文化產業平臺。譬如:成立于2012年5月的南京雕塑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的江蘇省雕塑協會,創立于2017年7月的南京雕塑公園。這些社團對雕塑文化的行業標準化起到了一定的正向助推作用。
為了挖掘傳統中的優秀文化,帶動行業藝術水準的普遍提升,應和新形勢下大眾雕塑需求,打造時代精品,2017年成立的南京江寧區文聯六朝雕塑研究院整合南京雕塑文化產業,一時間集聚了20多家雕塑工作室、公司、機構等于谷里最美鄉村,大有開創雕塑特色集聚區的勢頭。相信在我們的持續推動下,未來必然在雕塑文化企業幫扶、人才培養和雕塑學術交流上打開新局面。壯大江蘇尤其是南京文化產業,提升城市核心文化競爭力,帶動轄區內雕塑藝術家們,沉心靜氣,扎根生活,打磨精品力作。
在當今世界融合的大文化語境下,雖然東西方在藝術觀念和審美上略有差異,但是我們滿懷信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國內外美術家伙伴,廣泛交流,走出封閉的自我,努力創作、打磨不負時代的精品力作、巨作,復興中華文化的輝煌與鼎盛,承擔起文化培根鑄魂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