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中世紀的雕塑是不是瞬間蒙圈啊,還是哥特風格,感覺他離我們好久遠的事情,歐洲的中世紀時期,相當于我國從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朝初期。是一個怎么樣的時間,一般雕塑什么樣子呢?腦袋是不是一片空白。除非您是專業學這個的不然真的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他們的大部分雕塑都是原地保存,一般在教堂里,在修道院,在墓地等等。在墻上雕刻,在柱子上等。
下面跟著先登雕塑廠簡單來了解一下,中世紀雕塑的哥特風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羅馬帝國消亡后,整個西歐所有的藝術形式都衰落了,完整的文體和肖像傳統基本消失。在這個政治和藝術的真空里,許多新的藝術風格隨著文化文化的到來而被帶入。呆板的羅馬式風格之后是中世紀晚期莊嚴的哥特風格。此時的短臀的姿勢是古代的構圖均衡的絕佳替代物,有時有彈性的S形曲線或拱形物貫穿人像。尤其是法國哥特傳統晚期的特點是莊嚴的高雅,溫和的世故。特別在哥特風格的最后階段尤為強烈,面部的溫和微笑,彎曲的線條是明顯在敘述上的“漂亮”而非深刻。
哥特時期,一些雕塑家依賴于古代的原作。《天使報喜》群雕的蘭斯雕塑師很明顯是在參考羅馬的作品,意大利的尼古拉.皮薩諾也是這么做的。
我們知道為數不多的幾個羅馬式雕塑家的名字,但是許多作品的作者是在哥特時期才為人所知的,知名的藝術家開始替代早期大多匿名的工匠,這是現代個人主義的一個方面。其他中世紀晚期風格的特征似乎標志一個時代的終結。歷史學家約翰.胡伊青加注意到,哥特晚期具象化了疲勞和憂郁,他認為哥特作品中充斥了太多精致的肖像和偽裝的象征主義,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普通的物件都承載宗教意義。15世紀時,日常生活的逼真再現和宗教肖像學在基督受難劇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基督受難劇在整個歐洲都在公開上演。那些精致的與基督受難有關的雕像都與這次戲劇風潮有關,顯然這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產生了視覺上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