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產行情大環境影響,這兩年景觀的品質是突飛猛進,可以說是有了質的飛躍。如果說地產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到目前分兩個時代的話,我覺得景觀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分三個時代: 在地產的黃金時代,景觀作為地產的配套小專業,根本不值一提,那時候只要是房子都能賣出去,只要小區種上樹,綠化做完基本就OK了,根本都談不上景觀, 只能簡單稱之為綠化,更不用談品質了,這是第一階段;在地產黃金時代向白銀時代轉型過程中,我覺得景觀迎來了發展利好,大家都開始關注起綠化了,關注起景觀了,而且地域特色、公司特色很濃,人人都知道想要龍湖的綠化、綠城的景觀等,這個階段跟風比較多,無非是讓大家感受到小區的綠化和環境有多好,我既有高大喬木綠樹成蔭,又有水景廊架交相輝映,我既有名貴樹種,又有高大上的進口石材,無非就是想給買單的營造出一種讓他們覺得我這錢花得值的即視感,這應該為景觀的第二階段,即大家都要把景觀做好,把景觀作為產品的一部分進行包裝,使它成為溢價的一部分; 第三階段,應該就是地產真正進入白銀時代后,大家對景觀的追求已經開始大規格的差異化了,在差異化的同時卻也出現了很多跟風現象,或者是流行風吧,像這兩年的現代中式風,在這個階段,對景觀的要求應該是出奇的高和嚴,我們目前手頭上的一個地王項目即是如此,兒童游樂、園林雕塑、景觀軟裝都是單獨分包找單位深化,這之前是絕無僅有的,當然大部分公司還是走在前列的。
這個階段,一個專業每個細分的市場都開始細細的斟酌起來了,雕塑、軟裝、玻璃彩印、兒童游樂、PC等新型材料的應用等。而我今天要說的就是雕塑在景觀中的應用。剛開始不管是園林還是后來的景觀,對雕塑的概念并不是很直觀,可能更多的就是理解為看到的市政項目上那些顯要位置大型作品而已;后來我還特地的查了下雕塑的一些初步定義,個人比較傾向于這種理解:雕,一種減法,去除一些以顯形;塑,一種加法,外累一些以成全,這樣看來,我們景觀中很多稱之為雕塑的東西并不是正規意義上的雕塑,大部分只是采購來的工藝品。在我之前接觸的所有項目,小區中的雕塑都不會單獨分包,都是直接打包放在景觀的施工合同中,讓景觀施工單位自己找廠深化加工,直接按景觀設計單位提供的意向圖片加工確認就完事了,完全就是原始粗暴的狀態;或者就是直接采購,如草坪中的動物雕塑等。這就是第二階段雕塑存在的狀態,第一階段雕塑運用極少。到了現在,雕塑不只是有沒有的問題,更上升到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問題,說白了我們要設計的雕塑,能給業主帶來什么,能給這個小區帶來什么,或者說你能營造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或者創造一個話題性的東西,再或者說能成為該樓盤的讓人過目不忘的一個亮點,通俗一點就是這些必須能成為營銷的溢價提供點,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思考的,也是形勢所必須的。 大型雕塑多見于綜合體、商業、辦公類地產項目或市政類項目,這一類相比較而言,對于景觀來說難以掌控得住,這里略過不談;中型雕塑多見于示范區或者不同景觀空間的節點中;小型的景觀雕塑,多設計于景觀軟裝中起到點綴、烘托景觀氛圍和增加景觀的情趣性。小型雕塑更多的類似于景觀小品起到點綴和烘托氛圍作用,但設計感及材質遠大于市面上常見的景觀類小品。另一方面,地產景觀中的雕塑一定要結合實際,畢竟天天面對它的是業主,所以不同的位置要有一定的功能性,而不純粹是以觀賞為主;如在售樓處某些位置的雕塑,一方面是需要提升樓盤氣質或者類似于藝術氣息之類的東西,另一方面就是創造話題性、故事性的東西,好給營銷提供說辭,做更好的產品包裝,在其他位置,如大草坪上,一定要考慮親人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兒童的參與性、娛樂性,并且外觀也能給兒童以想象的空間,其他景觀位置,在一定程度與周邊要有應景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