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雕塑,或隱于林蔭小路,或點綴在廣場、繁華街道,或散置于公園、綠地等公共空間,這些作品在美化城市的同時,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公園的國際銅雕藝術園內,集中了大量的銅雕。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這些銅雕鮮有文字說明,遇到那些抽象的作品,觀者往往捉摸不透。缺乏文字“看不懂”成了市民普遍的反映。
雕塑制作含義全靠猜
上個周末,家住公園附近的郭女士帶著上小學的女兒到國際銅雕藝術園內散步,“女兒看到公園里這么多銅雕,特別興奮,問東問西,可沒想到這讓我覺得有些尷尬。”郭女士說,園內造型各異的銅雕吸引了女兒的注意,女兒指著一個銅雕問道:“媽媽,這個雕塑是什么意思啊?”面對眼前這個抽象的幾何圖形的銅雕,郭女士頓時語塞,“說實話,這個銅雕太抽象了,我也看不懂,根本答不上來。”
郭女士說,園內的銅雕有些比較形象,容易理解,可是有些太抽象,而且都缺乏文字說明,銅雕的含義只能靠猜,“我看到過一些小學組織學生來這里參觀游覽,這些銅雕的含義有些連我們大人都不明白,孩子就更不懂了,不能讓孩子只是來看熱鬧。”
文字說明缺失
1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國際銅雕藝術園內,這里是展示我市銅雕藝術的主題公園,園內的銅雕數量自然很多。記者在園內逛了一圈發現,這些銅雕可以分為“兩派”———“抽象派”和“形象派”。一個人坐在湖邊,低頭沉思;一群孩子正在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看起來天真爛漫;一頭牛屹立廣場上,展現了鐵骨響錚錚、奮蹄自有神的“牛”精神,這些銅雕不需要任何文字,便可看出其中意蘊。
不過,園內不乏一些抽象難懂的城市景觀雕塑,這些“抽象派”的銅雕看起來像幾何圖形,含義難猜。記者觀察了十余個銅雕,均難覓文字說明,更沒有標注銅雕作品名稱、作者姓名等信息。而其結果是,銅雕的含義只能靠猜,市民憑直覺給出的詮釋,與該作品的本意可能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
“這個銅雕是什么意思呢?”兩位市民站在一個母親抱著孩子銅雕前爭論,“這個銅雕應該是反映母愛,在災難前,母親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孩子。”“可是我覺得這應該只是簡單的母親抱著孩子熟睡的雕塑。”
何不添個標牌
城市景觀雕塑,對于一座城市來說,除了發揮一部分景觀功能外,還有著其設計的內涵和意蘊。采訪中,有市民認為,城市景觀雕塑就在人們身邊,然而如果因為缺少文字介紹,而讓其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難以發揮作用,這可能會造成一種遺憾和浪費。
“一座雕塑往往凝結著設計者的獨特匠心,承載著豐富的內涵,代表著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應該讓它發揮出教化的作用,而非淪為擺設。”退休教師杜老認為,雕塑作品不僅要能“觀”又要能“賞”,目前,文字說明依然是市民了解雕塑作品的重要媒介,相關單位可以在雕塑旁添加個文字介紹性的標牌,標上作品名稱、時間、內涵等信息。
一名大學生周同學說,相關單位或許可以開展一個為城市景觀雕塑征名的活動,發動市民參與其中,既給雕塑起了名,也提高了市民對雕塑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